赵泽众
1月15日,95后媒体人张超捐赠造血干细胞,混悬液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地点医院,接连了一名血液病儿童的生命。
配型成功完成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赠,这种生命“奇遇”的概率仅十万分之一。两个分隔两地的陌生人因特别的缘分,成为血脉相连的亲人。这背面出现的,是人世的至善真情,更是温温暖贡献。
2004年11月26日,唐山市自愿者周伟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,成为河北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赠第一人。他的善举,拓荒了河北省造血干细胞捐赠的生命传递之路。
只需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自愿者,他的数据会参加每一天、每一位患者的检索配型。这意味着,每一位患者和每位自愿者的数据进行过匹配。
这些造血干细胞捐赠者,尽管年纪不同、身份不同,但都在别人生命遭受风险、急需救助之时,勇于担任、施以援手,用贡献和大爱唱响生命的赞歌。
正是有了越来越多像周伟、张超这样的自愿者、捐赠者,才让每100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发生的时间差呈逐步缩短的趋势——从2004年开端,1至100例用时7年两个月,到最新的701至800例,用时仅1年零15天。
到现在,中华骨髓库入库自愿者超348万人,已累计捐赠19000多例,每年呈上升趋势。每个“走运数字”背面,都是一个生命被救助,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
捐赠造血干细胞对患者来说,是重生的期望;对患者家族来说,是感动与安慰;对社会来说,是人世大爱的传达。
在造血干细胞捐赠自愿者集体中,青年学生是宣扬造血干细胞捐赠常识、参加造血干细胞自愿捐赠部队的重要力气。省红十字会联合省教育厅、省卫健委、团省委一起安排,接连展开了十三届“中华骨髓库河北高校行”活动。
不只个人积极参加,许多安排、组织也纷繁参加进来,一起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。这种集体行动的力气,使得造血干细胞捐赠变得愈加高效有序。
造血干细胞捐赠活动表现了社会文明的前进,越来越多的人开端认识到参加此类公益活动的重要性。捐赠的道路上,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前行。